颠覆的核心在于介质的改变,这是颠覆核心法则中的第一要义。 IBM之于计算机、英特尔之于CPU无不如此。他们的成功,都得益于介质的改变,扭转了消费需求走向的结果。 技术突破,改变介质,资源整合,打破技术壁垒。 ipod靠什么创新?从某种程度上说,iPod就是硬盘和MP3的结合。它整合了音乐版权的中难题。在技术上,iPod除了由东芝公司生产的微型硬盘之外,它什么也不是。但它在革新设计、软件(版权)以及设计、软件和硬件集成融合在一起的方面,进行了全新整合。 创造了另一种MP3的产业革局。 介质改变产品命运,让这个产品在另一个方向上取得成功,创造全新的产品力量。 经过宏观式的细分困境分析,我们看到了颠覆的重要性。下面我们就颠覆的第一法则,介质,展开较为详细的讨论。 介质这个词不是我们发明的,它有原来意思。《新华词典》的解释是,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,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;某些波状运动(如声波、光波)借以传播的物质叫做这些波状运动的介质。也叫媒质。 在我们的产品之中,如DVD有储存介质讲的也是这个内容。 那么,我们把介质用作颠覆性产品特征的第一品质,是想说明什么呢?我们是想说明,一个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或领先的技术。有了这一点,足以让一个产品与众不同。 介质可以是一个神秘的心理暗示,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技术,一项新的发明,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新形象,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运用于该类产品或服务时都是“首先”或“唯一”的。 非常幸运的是,在我们讨论颠覆这个词的时候,碰到一位管理大师,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教授,克莱顿?克里斯坦森(Clayton Christensen)。我们从他的研究中发现有许多与我们想法非常切合的地方。 比如克里斯坦森教授说,许多优秀的企业,曾经被人们崇拜并竭力效仿,并被普遍视为世界上最好企业,最终却在市场和技术发生突破性变化时,丧失了行业领先地位。 而导致这些领先企业衰败的原因,就是当技术突破发生之时,他们丧失了对产品核心介质的拥有。 克里斯坦森认为,良好的管理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。 这一结论出乎我们的意料,想想却非常合理。 什么叫良好的管理是失败的原因呢?难道是不良好的管理才能避免失败吗? 我们的理解正是很多企业满足于目前的成功,不关注产品介质的创造,而只在旧在介质上精心管理,纵然这种管理非常之好,也难免成为最终失败提供机会,颠覆的前夜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。 这些企业被顾客的意志所左右,在流程管理,技术创新,分销管理等方面,做的面面俱到,却丧失了进行突破创新的勇气。比如,核心优势的管理或领先技术的创造。 在独特的核心优势与领先的技术方面,这些企业变得越来越迟钝。 良好的管理是正常运行,突破的管理是核心技术的创新,也就是介质的生成。 让我们从国内最好的企业,海尔的表现来看看。 海尔经过多年的发展,取得的成功数不胜数,无数的创新与无数的管理方法,不仅没有使他沾沾自喜,反而使他们却觉得压力越来越大,甚至可以是说越做越难。 张瑞敏在一次接受《中外管理》杂志访谈时说,我在企业内部就说过:海尔现在已经进入了“高原”市场。 就我们自己来讲,从高度上来看是挺高的,可能是四五千米,但是我们要攀登到八千多米的珠峰顶上,还有很长的距离。没有上到这个高度的中国企业,他们目前可能感觉还是蛮顺畅的,但是现在的我们,呼吸是困难的……为什么呢?压力太大! 什么压力呢?是良好管理,没有更新的创新带来的压力,不到这个阶段的企业,难以有所体会。 换句话说,没有更新的介质,走的越高,压力越大。 海尔有今天的成功,是创新质介的优势,而不是良好的管理所致。 张瑞敏说,海尔像是一个飞起来的猪,随时都可能掉下来。要仿止掉下来,只有不断创新介质。在我们看来,如果没有一种超前的预见性,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。 张瑞敏说,当你从成功那一天开始,你可能就已经是不成功了。因为,你成功的只是在你原来设定的那个目标上,而不是终级目标。而新的目标,不一定在你原来所走的路上。 他们又不可能退回去,他们要走上去走进去,创世界品牌,必须要达到这个高度。而现在每走一步,都和过去不一样了。 比如在营销上:海尔一开始的成功,是在于他们进入到了别人不敢进或进不去的大商场。但是现在,零售业态变了,变成以连锁为主了。这就和过去很不一样。 再比如:在美国,刚开始海尔的小冰箱是占第一位的。在这个赢得第一的过程中,他们感到很舒服,觉得国际市场也不过如此。但是,现在海尔很快就改变了,其目的不再是小冰箱市场,而是主流冰箱的市场——500立升到700立升的。 进入这个领域,虽然还是在美国市场,却觉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原来在营销上所做的突破,一分努力可以收到五分的成效,现在是一分努力可能只收到一分效果。 带来这种困境,源自于介质的不断变旧的过程。 最为惊骇的言论是,海尔遇到另外一个问题,就是过去的成功阻碍了自己的发展。这正如克里斯坦森教授所言,良好的管理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一样,没有介质的创新,过去所有的成功都是今天成功的障碍,这话充满了悖论。 张瑞敏说,福特老先生一句话倒是说得非常好:“每一次我听到别人说我成功时,都像听到一次悼词。”这些话与这些思想充满了想对颠覆性介质不断拥有疯狂味道。 1997年,松下的一个博士到海尔说:“我们松下开董事会确定经营原则时,却发现找不到路了,不知道该往哪个地方走。”当时海尔不理解他们的意思:松下怎么会找不到路呢? 现在海尔理解了。实际上,当你成功那一天开始,你可能就已经是不成功了。因为,你成功的只是在你原来设定的那个目标上,而不是终级目标。而新的目标,不一定在你原来所走的路上。 在介质创新原则下,要不走寻常路。 在那些有颠覆思想的企业那里,他们可以不受主流客户的左右,而是研究和寻找可以改变现有产品形态的突破性技术,(而把自己融入那些需要突破性技术的产品的客户中)。他们往往对现有的市场格局持悲观的态度,试图寻求突破性技术破坏格局,(密切关注市场趋势,了解主流客户如何使用产品,)这样才能在所服务的市场上制造先机,建立新的秩序,从而拥有核心的介质优势。 所以,介质的改变在颠覆性企业当中,是非常重要的。 1.突破性创新是宏观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个体经济动力。 2.被广为接受的良好管理原则,实际上是因时而异的。克里斯坦森的思想可以帮助经理人员判断,什么时候应该遵从那些广为接受的优秀管理原则,什么时候可以采用其它原则更合适。 3.在突破性创新原则的指导下,企业管理者可以同时做好两件事情;一方面保证企业近期内的健康运行,同时动员足够多的资源,关注那些最终可能导致企业走下坡路的突破性技术。 并在技术上支持与思想上的超前,在介质上展开全新的颠覆之路。